進入3月節(jié)目多,除了能讓人發(fā)揚精神的雷鋒日和植樹節(jié),還有讓人歡樂讓人愁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2016年消費維權年主題——“新消費我做主”,是消費者對新消費的支持和肯定,也是消費者對消費環(huán)境日益向好的呼喚。然而現階段,消費者自己做主,對于3000萬卡車司機中的大多數而言,仍然是一個很美很大還有點遠的夢。
近年來,不少汽車企業(yè)成為3·15座上賓,“幸運”的是卡車行業(yè)屢屢擦肩而過,難道是卡車企業(yè)的質量更穩(wěn)定,售后服務更周到,客戶滿意度更高嗎?
恐怕不是!只能說社會對卡車行業(yè)的重視度還不夠,卡車用戶們的呼聲還沒有強烈到讓大部分人都認為,卡車質量是一個亟待重視與解決的問題。即便那些差點就擦槍走火的事件諸如環(huán)保謎團、制動疑云等等,也只是甚囂塵上一段時間之后復歸沉寂。
有良心的企業(yè)都不會試圖掩耳盜鈴,問題沒有曝光,并不代表沒有問題。只要秉著負責任的態(tài)度追溯,不難發(fā)現一些有意思甚至稱得上“滑稽”的行業(yè)亂相。
說起亂象,聞名的當數早些年的排放造假。目前國四實施,從技術路線的角度來說,造假應該是難了、甚至不可能了——國三還能勉強夠用的單體泵等非主流技術,到了國四已經“大融合”,電控高壓共軌一統(tǒng)江湖。眾所周知,環(huán)保和節(jié)能是一對冤家,要讓終端用戶省錢,藍天就得多遭點罪。國三階段某重卡企業(yè)搶跑,讓一些按游戲規(guī)則出牌的企業(yè)損兵折將、心中怨懟,較著勁要在國四狂瀾力挽、退敵三千。于是,聰明如“我”的發(fā)動機無法在缸內造假,卻可以在尾氣后處理系統(tǒng)上尋找空間。
輕卡行業(yè)更不讓人省心,造假的不是排放,而是產品。有用戶投訴某輕卡產品,僅行駛了3000多公里,就出現因噴油器故障致無法使用的嚴重質量問題,且售后服務態(tài)度相當惡劣。用同理心去判斷,國四的實施讓很多缺乏技術儲備的企業(yè)狗急跳墻。
“得發(fā)動機者得天下”這句話似乎成了卡車行業(yè)的普世真理,企業(yè)即便能將車輛的外型做得再漂亮、駕駛室舒適度做得跟家差不多、營銷幾近跪舔,只要在“環(huán)保”這條紅線上觸底,就得直接出局。殘酷如斯,不難理解為什么還是有一些企業(y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盡管此作為無異于自殺,可存在即是合理。在批評企業(yè)罔顧社會責任的時候,那些從不護短、大肆罰款的監(jiān)管、主管部門,是不是又作為了呢?
如果說環(huán)保亂象還有些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那么這些亂象更像是笑話。比如公路高效物流濫觴之際,為了追求輕量化,重卡企業(yè)祭出怪招。某重卡企業(yè)率先“脫掉”擋泥罩、取消底盤擋泥支架,順利減重一兩百斤;其他企業(yè)一看這招好啊,紛紛效仿,有的干脆一勞永逸連支架孔位也不留。導致的后果是,從外觀上看重卡的后輪從此在缺少擋泥罩的呵護下裸奔,極不雅觀;而隨車輪行走過程中,卷起的飛石、泥水和其他污染物直接進入底盤,極大地影響了整車的使用壽命。所幸,隨著近兩年重卡升級,部分企業(yè)意識到他們已經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這一追求輕量化劍走偏鋒的“鬧劇”行將落幕。
行業(yè)的共性問題尚且不少,個性問題說起來就更多了。拿筆者親身歷經的幾次卡車質量問題來說,一次是某一線重卡企業(yè)的用戶,購買新車不到半年,輪胎已經換了三次。“車跑偏厲害,我用的還都是最好的米其林輪胎,標載跑高速,這胎換一次就得花我好幾千塊,本打算買這車賺錢,這會可全給車打工了。”四輪定位做過了,該查的故障都查了也解決不了,找到廠家也沒有結論。這位老大哥還講了親身經歷的一次驚心動魄:在高速路上跑著跑著,橋軸跑丟了,給廠家打電話,服務站說“要把跑丟的軸頭找到才能免費更換”,簡直讓人無法相信這是某款最暢銷的在售高端重卡,是某一流重卡品牌提供的服務。
另一家一線重卡品牌出現的質量問題同樣令人匪夷所思。整單60臺,到用戶手里第一批30臺用了不到一星期就全體趴窩。作為當地壟斷性的水泥供應商,用戶后續(xù)的車輛需求量很大,按說如此多金的大客戶,企業(yè)肯定都是嚴陣以待、杜絕出錯,可批量故障就不是瑕疵而是質量問題了。盡管企業(yè)響應及時,可是服務費用幾乎達到5萬元/臺,品牌印象大打折扣,用戶抱怨連連“想著是大品牌,商務政策又好,才第一次大批量訂購這么多,早知道還是買原來的品牌,起碼不耽誤事!”可謂是代價慘痛!
近年來國產卡車品質有了很大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可是從理念到工藝、從設計到制造、從銷售到服務,還是差那么“一點點”。這“一點點”不禁讓筆者想起了,曾任陜西法士特董事長的李大開反復強調的“再認真一點點”。他認為,中國與國外產品水平的差距實際上就那么一點點,但這是關鍵的一點點。如果我們能再認真一點點,用80%的精力將那20%的難點解決掉,就會迅速縮小與國外的差距并超過他們。“由于我們總是差那么一點點,外觀差一點點,包裝差一點點,尺寸差一點點,造成MADE IN CHINA遠遠不如MADE IN JAPAN。”
究其根源,這“一點點”的差距,一方面是企業(yè)的思維和態(tài)度決定的。有位企業(yè)設計人員的口頭禪是“差不多就好”,有次把某車散熱風扇的絕緣部分少設計了大約十公分,導致車主在雨天被車外殼電著了;還有某新晉重卡品牌,剛到用戶手上沒幾天駕駛室的擋陽板掉了;還有更離譜的,車開著開著方向盤拿在手里、車門掉了……這樣的問題出現,不能用概率論、偶發(fā)事件來搪塞,而因從源頭追溯,是內部的管理出了問題、是產品質量沒有得到正視。
另一方面是卡車用戶的思維和態(tài)度縱容的。這樣說也許對他們并不公平,因為他們是實際的受害者,很多糾紛也是由于爭辯、投訴無門而不了了之。的確,在中國卡車運營過程中,導致故障發(fā)生的原因太復雜,可能是原廠設計、生產上的問題;可能是違規(guī)操作,如超載超限;可能是舍得用、惜得養(yǎng),人都說好車是養(yǎng)出來的,但是,不少車主用起車來非常狠,每每一到維修保養(yǎng)就有點心疼、犯懶。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世界上本沒有完美的事物,固然存在中國汽車技術離國際頂尖水準的客觀差距,可是狂熱的跟風和盲目的自大,從來只會讓錯誤一個接一個,永不停息。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