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8點,上汽前瞻技術研究部的工程師就和安全員就坐進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實時查看車輛和系統(tǒng)有沒有能進一步優(yōu)化的地方。“晚班的工程師結束第4輪工作的時候,一般都是凌晨兩三點了。”
從抖音網紅到臨港日常
去年,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在進博會上受到關注,抖音上也獲得了很高的點擊量。在短視頻里,重卡車隊在東海大橋上飛馳,得益于自動駕駛功能,坐在駕駛座上的安全員雙手脫離方向盤,對著鏡頭搖起了“花手”。
現(xiàn)在,“抖音網紅”落地運營,成了“臨港日常”。在此基礎上,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于今年7月啟動準商業(yè)化運營,將于年內完成2萬個標準集裝箱運輸任務,助力洋山港建設成集智能駕駛、智慧物流為一體的智能港口。
“準商業(yè)化運營意味著智能重卡不只是一個簡單的DEMO。”黃科偉說,“通過今年這2萬箱的運輸,我們要對智能重卡的技術、業(yè)務鏈、運營模式,以及經濟性進行全方位測試。”
根據日前發(fā)布的《關于以“五個重要”為統(tǒng)領加快臨港新片區(qū)建設的行動方案(2020-2022年)》來看,臨港新片區(qū)將在智能汽車、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領域培育千億級產業(yè)集群。此外,洋山港集裝箱吞吐量將達到2300萬-2400萬標箱。
5G+L4級別智能重卡將成為其中的亮點。“7月,我們完成了500箱,8月則是1500箱。”黃偉科說,“今年的最后四個月,每月都將完成4500箱。”
在落地運營的過程中,光有一款足夠智能的車型是遠遠不夠的,還有無數(shù)的細節(jié)問題亟待解決。“上橋、過海關、進入深水港物流園……我們要打通每一個相關系統(tǒng),把信息串聯(lián)起來,構成信息流,這樣車輛才能自動完成日常運營工作。”黃科偉介紹,這個順暢、穩(wěn)定的信息流是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落地運營的關鍵。而工程師們正通過準商業(yè)化運營,不斷優(yōu)化這一信息系統(tǒng),讓每個環(huán)節(jié)更安全、更高效。
多項技術升級,更智能、高效
如果說,安全是示范運行的主題,那高效則是準商業(yè)化運營的主題。
據介紹,前瞻技術研究部目前正在研發(fā)的編隊行駛技術能將單個編隊的車輛數(shù)從3輛增至5輛,車輛間保持一秒時距,也就是當車隊行進速度為60km/h時,車間距小于17米。車間距的縮短能夠減少車隊被加塞的概率。
“當然,被加塞了也沒關系。”黃科偉介紹,車隊被加塞后,能自動分為兩組車隊行駛,而當加塞車輛離開后,后一車隊也能自行追趕前者,重新合并為一個車隊。
此外,去年在進博會上展示誤差在3cm內的精準入庫功能,也被工程師們“升級”了。
由于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未來還將進入洋山四期,而洋山四期的入庫難度遠大于現(xiàn)有的洋山一期。一期的庫位是車輛正著開進去的,而四期的庫位需要倒車進入。
卡車又長又寬,加上車頭和車身是鉸接的,控制難度很大。而且,四期的庫位,2.55米寬的重卡停入2.7米寬的庫位后,單邊車輪離庫位白線的距離只有7、8cm。“這就和開著一輛寬大的SUV停機械車庫一樣,稍稍偏一點,輪胎就會卡住。”黃科偉介紹,目前,前瞻技術研究部已經將智能重卡直接倒車入庫的成功率做到90%以上,“只有百分之一的熟練司機能做到,大大提高了港區(qū)的停車效率。”
據了解,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目前承接的是運輸海關查驗箱的任務,而海關查驗箱一年的數(shù)量在20萬箱左右,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在半年內便承擔了十分之一。
從1500箱徒然升至4500箱,這對工程師們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
一方面,前瞻技術研究部于近日新增了7輛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將運營車輛從8輛擴充至15輛;另一方面,工程師們開始增加重卡的“單日工作量”。目前,每輛上汽紅巖5G智能重卡每天會跑4輪,這也是大部分港區(qū)重卡司機的工作節(jié)奏。但工程師們決定“見縫插針”,試著讓智能重卡每天跑5輪。
“從下周開始,我們會調整給重卡加氣等非作業(yè)時間,看看能不能擠出時間多跑一輪。”黃科偉說。
這意味著,工程師們的工作量在這段時間變得更大了。工程師就和安全員每天8點就坐進5G智能重卡,晚班的工程師一般都得2、3點才下班。
但這樣的節(jié)奏不會持續(xù)太久,據介紹,前瞻技術研究部正在研發(fā)車輛一鍵啟動功能,今年年底就能上線。有了這個功能,工程師無需上車,在辦公室就能通過后臺解決運營中出現(xiàn)的問題。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