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5年,我國的卡車市場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創(chuàng),銷量下滑30%,而與 下滑銷量相對的是商用車產(chǎn)能過剩。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我國商用車產(chǎn)能利用率為52%,其中N2、N3類載貨車產(chǎn)能利用率僅為49%,不足五成。本身供大 于求的市場如今產(chǎn)能利用又嚴重不足,這對卡車市場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一直以來,我們將這些結果的原因歸咎于經(jīng)濟“新常態(tài)”,基建項目減少、貿(mào)易流通發(fā)展趨緩,由此便有了需求市場的疲軟。但是,“新常態(tài)”就真的是唯一的“疲軟誘因”么?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近日進行了走訪。

舊車要換新 司機卻猶豫不決
涂師傅目前在寧波港口做集裝箱運輸,他的牽引車現(xiàn)已開了6、7年,如今涂師傅正在考慮換一輛新車。
涂師傅告訴記者:通過這段時間自己了解和朋友介紹,他感覺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卡車質(zhì)量和性能都能令人滿意,差異不大。而他之所以猶豫不決,并不是出于對產(chǎn)品本身的質(zhì)疑,而是他摸不清到底該買“國四車”還是“國五車”。
買了“國四車”,怕開不了幾年就要面臨淘汰了。隨后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涂師傅的擔憂并非個例。
“淘汰憂慮”成司機通病
記者訪問一些汽車論壇,發(fā)現(xiàn)關于“國三車啥時候淘汰?”“國四車到底什么時候‘黃標’?!”的問題與討論不勝枚舉,對于答案大家也是眾說紛紜。

“經(jīng)銷商這兩年的日子不好過,車賣不出去,但也怪不得用戶,他們也很迷茫。”一位從事卡車銷售多年的經(jīng)銷商這樣對記者說。
那么,排放標準的升級,真的如同大家擔憂的那樣“十萬火急”么?
近兩年我國排放標準升級節(jié)奏
2008年1月1日起,最大總質(zhì)量超過35t的柴油車、天然氣汽車和液化石油氣汽車開始實施“國三”標準, 2008年7月1日起,相應車輛凡達不到“國三”標準的不得銷售、注冊;
2012年1月1日起,凡不滿足“國四”標準的柴油車不得銷售、注冊;
2013年7月1日起,全國范圍正式實施“國四”排放標準;
2014年12月31日,適用于“國三”柴油車產(chǎn)品的《公告》全部廢止;
2015年1月1日起,“國三”柴油車不得銷售;
2016年4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所有進口、銷售和注冊登記的輕型汽油車、輕型柴油客車、重型柴油車(僅公交、環(huán)衛(wèi)、郵政用途),須符合機動車排放“國五”標準;
2017年1月1日起,全國機動車將全面實施”國五”排放標準。
司機的緊迫感并非空穴來風
從上述各規(guī)則實施時間中不難看出,柴油車排放標準從“國三”升級至“國四”共歷經(jīng)6年,從“國四”全面升級至“國五”則需要4年,而從“國三”排放標準全面實施至“黃標車”全面淘汰則歷時8年,各個時間跨度都不小,而大家之所以有擔憂和緊迫感,記者以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國家和民眾對環(huán)境污染治理的關注度較過去明顯提高;
二是一些“國五”車先行上市、“國六”的輿論熱度攀升;
三是從“國四”到“國五”的技術升級速度遠超“國三”到“國四”的技術升級速度,而車輛廠家為追求技術領先,“國五”之后便迅速投入“國六”技術的研發(fā),并先后有成功消息傳來,這更加加劇了基層司機們的猜測與焦慮;
四是不能排除一些卡車銷售業(yè)務員為達到銷售目的“忽悠”司機師傅“‘國三’馬上會淘汰”的現(xiàn)象,有些司機師傅就反應:“聽說”“國三車”很快就會面臨淘汰,至于是誰說的就不得而知了。
“國三”車“綠標”變“黃標”尚需時間
綜合分析目前形勢,盡管“國三”車從2015年起就不允許銷售、注冊,但已經(jīng)售出的車輛仍舊符合“綠標”排放標準,且一些近兩年售出的新車尚未達到報廢年限,因此短期內(nèi)將“國三”車一并歸為“黃標車”并不現(xiàn)實。
所以,目前在用或準備進行二手“國三”車交易的車主們,基本上可以放心。
“國四”轉“黃標”?短期內(nèi)更不大可能
此外對于司機師傅們擔憂的“國四”車也將面臨的“黃標”問題,記者以為大可不必。
目前市場在售的主流車型依然為“國四”車,另有部分“國五”車,盡管京津冀地區(qū)已從今年4月1日起要求部分重型柴油車(公交、環(huán)衛(wèi)、郵政用途車輛)需符合 “國五”標準,但根據(jù)以往排放標準的實行情況來看,在全國范圍內(nèi)正式施行——直至淘汰“國四”車,悲觀估計也至少需要7到8年時間。
當然,記者并非規(guī)則制定者,推測排放標準實施與車輛淘汰年限也絕非做做簡單的數(shù)據(jù)整理和加法這么簡單,司機師傅們和社會需要的這顆“定心丸”還需正牌的規(guī)則制定者們開出,諸如“暫時”“大概”這樣的虛詞還是少些才好。
油品是另一個“老大難”
前文又是列時間軸,又是做算術題,可能有朋友會覺得多此一舉,反正“國五”標準明年起就會正式施行,市面也有成熟的“國五”車,直接購買不就得了?
這一點道理司機師傅們當然知道,然而這所謂的“B計劃”若真正操作起來并非易事,擺在這些司機師傅面前的首要問題并不是價格的高低,而是買了真的“國五車”是否能用到真的“國五油”。

由此,我們又回到了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油品”。
油品不達標,究竟傷了誰?
涂師傅告訴記者,若是在工作的港口附近加油,油品還能得到保障,可一旦需要跑長途在城市外圍的油品是否符合標準就很難說了,加了不達標的燃油造成車輛受損,還是要由司機自掏腰包去維修,反倒得不償失。
油品達標問題自“國四”標準實施以來就一直是大家熱議的話題,油品不達標,既不能達到減排的目的,對車輛本身也會造成傷害。而事實上油品不達標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
油價差距大,只是地區(qū)差異使然嗎?
記者詢問經(jīng)常自駕出行的朋友,他們表示京城加油站每升燃油售價近6元,周邊地區(qū)也接近這一水平,而再往較為偏遠的地方走一升油相差5到6毛的情況也是有的,同樣的情況在0號柴油的定價上也是存在的。
同一型號的燃油每升售價竟有如此大的懸殊,完全是由于不同加油站的促銷力度不同?或是各地區(qū)的消費水平不同嗎?
此外,還有朋友告訴記者,曾經(jīng)嘗試為自己的車加了一箱“低價油”,車開出一段距離后明顯感覺發(fā)動機工作狀態(tài)不佳,不僅車開著“沒勁兒”,燃油消耗速度也快。
油品問題,孰是孰非,孰埋單?
2015年,柴靜的一部《穹頂之下》一度將“假國四”“違規(guī)排放”“油品不達標”等環(huán)保問題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紀錄片中有一段暗訪路邊私營加油站(說是加油站不如定為“作坊”更適宜),店主對前去暗訪的一行人的質(zhì)問不以為意,氣焰之囂張另記者印象十分深刻——“你有權力,沒有義務!”
那么試問,堂而皇之地將不合格的燃油加工、儲運、買賣,這個過程中的責任與義務該由誰來承擔?由此造成的后果又由誰來埋單?法律賦予相關部門的權力怎會如此被輕視?
環(huán)保行動派,只關注車輛可不夠
不斷提高排放標準的初衷是盡可能減少污染物排放,達到保護環(huán)境的目的,對此,車企和物流業(yè)主都做出了積極響應,但是單純使車輛本身的技術水平達到環(huán)保標準是遠遠不夠的,燃油達標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車輛的排放標準在高也無法實現(xiàn)環(huán)保。
一些油品買賣雙方為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讓不達標油品的鏈條得以滋生、發(fā)展,這本身就是對車輛以及正規(guī)燃油資源極大的浪費。
既然油品問題由來已久,為何長久以來卻無法得到治理?盡管是全國范圍內(nèi)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但倘若各級政府和地方執(zhí)法者能夠加大監(jiān)管與處罰力度,要根治這一頑疾想必也只是時間問題。
30萬買車血汗錢,誰不掂量掂量?
一位司機師傅給記者算了筆賬,一輛國五排放的中端價位牽引車,活動標價21萬,此后需要繳納保險費用2.8萬、車輛購置稅以及銀行利息,若是上裝6橋掛車則需6萬,這樣一來車從購進到真正開始運營總費用就會超過30萬。
30萬,對于常年扎根在基層的個體司機實在不是個小數(shù)目,更何況如今物流市場競爭激烈,運價也在不斷下調(diào),司機師傅們都在苦苦堅持,如此一來,他們的迷茫、焦慮也就不足為怪了。
卡車銷量下滑,縱然有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的影響,但黃標車淘汰、老舊車更替所帶來的購車需求無論多少卻總是存在的。
故而,排放標準的實施年限亟待明確,油品這個老大難問題也勢必應盡快解決,如此才能讓有購車需求的司機果斷作出選擇,讓卡車廠商們不再眉頭緊鎖,讓物流運輸產(chǎn)業(yè)繼續(xù)良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