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車之友網(wǎng) 首頁 > 物流運輸 > 正文 返回 打印

香港島城市物流車 中日韓三國大亂斗!

馬計納  2016-03-23 11:50:18  卡車之家

周末之余,筆者去了一趟香港,走訪了解了香港地區(qū)城市物流用車的一些概況。由于地域面積的限制,香港以城市物流為主,島內運輸不涉及干線物流,因此,在香港地區(qū)極少看到重型卡車,物流運輸主要由輕型車和微型車承載。香港地區(qū)的城市物流車集中分布在中日韓三國的品牌。

 

1.jpg


五十鈴市場占有率高 江淮帥鈴嶄露街角
在整個國際商用車市場,歐美專注重型車、日韓擅長中輕型車。作為一個自由開放的城市,香港的物流用車也與國際接軌,路上跑的最多的物流車是日系品牌的輕卡。在香港島內,最長見的日系輕卡為五十鈴、日野、三菱三種品牌,這三個品牌基本占據(jù)香港城市物流車的一半份額。

 

2.jpg


香港市區(qū)物流車配送的物品主要是快餐用品和藥物,以輕拋貨為主,所以很少會遇到重載車型。規(guī)范化運營在香港已經(jīng)根深蒂固,“超載”在這里則是一個異類名詞。正因為不超載,所以香港很多車型的箱貨對空間利用非?粗,以上圖五十鈴700P為例,貨廂前部凸出一塊,恰好蓋住整個駕駛室,這不是遮風擋雨用,而是可以更多的裝載貨物。

 

3.jpg


香港地區(qū)三菱品牌以扶桑輕卡為主,外擺式的后視鏡很有特色。盡管外擺式的后視鏡有點丑,但是其多片鏡組合減小盲區(qū),有助于駕駛員提高視野,減少司機扭頭看后視鏡的幾率,在香港相對擁擠的道路中,頗受卡車司機的青睞。香港島城市物流車  中日韓三國大亂斗!

 

4.jpg


300系列是日野品牌在香港出鏡率最高的系列車型,中卡則是500系列。與大陸不同,香港貨車主要以噸位來劃分,比如10、14、15、16噸位級貨車,轉化成國內貨車的語言,就是相應的5.2米、6.8米、7.7米車型。

 

5.jpg


半封閉貨廂是拉海鮮的最主要車型,車體下方正貼上自己公司的名稱以及聯(lián)系電話,不管是對自己的品牌宣傳還是接收業(yè)務,都是不錯的選擇。

 

6.jpg


不管是歷史遺留問題還是地域特點,日系貨車在香港已經(jīng)扎根發(fā)芽。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中國品牌的輕卡在香港已經(jīng)展露頭角。筆者在市區(qū)時遠遠看到一款江淮汽車的輕卡,據(jù)了解,在2013年夏天的時候,由江淮汽車集團公司董事長安進親自掛帥,在香港舉行了新帥鈴的上市活動,給日系貨車帶來了不小沖擊。


起亞K2500微卡占主導地位 面包車用途大
較小的身驅能夠在人流密集的路段更容易穿梭,所以,香港地區(qū)的微型貨車在城市物流中也承擔著不小的角色。在香港的微貨市場,韓國品牌占據(jù)主導優(yōu)勢,其中,起亞的K2500微型貨車在當?shù)卣紦?jù)了很大銷量。

 

7.jpg

 

8.jpg

 

9.jpg


相對于輕卡,起亞K2500的價格更加便宜,就好比國內的五菱、長安的微卡,在香港地區(qū),起亞K2500更多的是散戶或者快遞公司采購。(如想更詳細了解韓系微型貨車請點擊)

 

10.jpg


另外我們在這里也見到不少面包車把后面座椅改裝之后用來運輸貨物。


用戶偏愛液壓尾板 五十鈴涂裝很有特色

 

11.jpg


液壓板的使用,在香港是一個常態(tài)。筆者在走訪時偶遇一名正在用液壓板卸貨的司機,該司機表示,由于香港人多地少,車輛停在路邊時間過長容易影響交通。所以在香港大部分車輛都有兩名司機,一名司機負責卸貨、另一位司機負責送貨。裝有液壓尾板的車輛除了能夠提高工作效率,節(jié)省時間、也可以降低司機的工作強度。

 

12.jpg

 

13.jpg


筆者去香港油麻地果欄的一個小停車場時,這里用來拉水果的輕卡基本都是裝有液壓尾板的。在這里我們不難看出香港用戶對于使用液壓尾板配置是比較青睞和認可的,相比于國內,由于車管所的年審要求各不相同,加裝尾板的配置一直沒有普及使用。

 

14.jpg


除此之外,香港用戶還喜歡把車輛涂裝成自己喜歡的顏色。在貨廂周圍張貼各種醒目標識以及一些廣告,這也成了香港當?shù)赜脩舻囊环N特色。


編后語:
日系車能夠香港占據(jù)半壁江山是有一定原因的,比如國內廣東這邊的消費者對日系的青睞程度會比其他城市高一些,我想這應該也與港澳地區(qū)同胞的口味有一些關聯(lián)。而在北方城市就幾乎很難見到日系品牌車輛。當然,不管是日系車還是國產(chǎn)車,能幫到用戶賺到錢的就是好車。


當然了,筆者以上的這些觀點并不適用于內地商用車市場,因為不同的地區(qū),用戶對用車環(huán)境乃至用車習慣都是不同的,而消費者審美觀也是存在一定的差異。不過有些好的用車習慣特點我們也不妨學習一下,做到共同進步。



/logistics/201603/19386.html